通俗弘法是佛法教育的基础之重
众所周知,佛法的教育从山林、庙堂逐渐走向社会,日益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言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趋势。从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型,可以说是佛教在末法时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以道德教化服务于新常态而谋求自身更新,也可以说是民众内在信仰渴求觉醒的一种倒逼,总之无论哪种原因都令人欣喜。
对一个普遍需要信仰的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摆脱对佛教的偏见?并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落实的精神养料?出于对通俗化弘法的前景看好和关注,近期仔细阅读了一整套作为大众化普及读本和基本修行实践指南的《白话佛法》,掩卷感慨良多,通俗化的弘法实践任重道远,探索者的勇气难能可贵。当务之急,大众对佛法的种种误解需要纠正,我们自身长期以来的固有成见也需要破除,躬亲摸索得出的经验,或许比象牙塔里得出的理论性结论要宝贵和实用得多,也更贴近大众的真正需要。
首先要填补我们的认识和公众期许之间的落差。个人认为,目前这两者的差距之大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佛法在民众生活中实用性的长期缺失所造成,因为任何一门无法让自己现实受益的学说都不会让人感到兴趣,哪怕它是那么的珍贵,也会成为被猎奇、围观、嘲讽和抹黑的对象。
许多受过正规佛法教育和修学传统法门的人都有一种认为,学佛的目标至少是往生极乐,进一步就是成佛,倒驾慈航拯众度溺,共出生死海。无容置疑,这是释尊本怀,大乘道之极旨,这个时代需要佛法的精神广泛弘扬,根本前提就是契理契机,这个目标完全契理,但却不能马上契合广大民众之当机。现代人的福德根基比佛世要浅薄得多,闻法即心生欢喜、深信不疑的人少之又少,因此若想被大众接受,还需契合当下现实。
从这个角度讲,《白话佛法》为学习者提供了适合的契入点——如何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注入佛法的精神和实践。通读一遍之后,感到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在文字上故弄玄虚,读者好像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看得出作者深谙世人受烦恼缠缚的苦痛,感同身受才有此站在对方立场上、有感而发的种种譬喻、开解,可见以居士身度化大众,在心理发掘能力和终极化解手段上,与出家众相比确实具有更接地气的优势。
讲经说法最难得的是深入后的浅出,让毫无基础的人听懂,难能可贵的是,《白话佛法》换位使用了“读者语言”,用尽量简单的话把经教原理在普通人可理解的范围内基本说清楚,既提出学佛的长期目标——成佛,又倡导做好近期目标——消孽障,做好人,得顺利。这一合适的坡度与世俗社会公认的标准相契合,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赢得许多人认可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眼里,正法是什么?可能只是符合三法印,证空性,见实相的出世法部分,其实却少了佛教针对普通民众的世法,而《白话佛法》恰恰在最基本的一部分里囊括了对世法的指导和改善技巧。绝大部分民众认为,他希望的是解决困难,妻财子乐,富足平安,你让我一学就见效,我就相信,至于未来的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目前缘分、智慧、信心都不具足,因此未必关心。如果一提到学佛,还没有得到好处却马上要他发心,命终往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西方世界,恐怕大多数人会大笑不已,所以直接以出世法接引大众,一厢情愿的初衷虽好,但会适得其反。
民众与佛法之间的鸿沟,在于我们长期忽视了佛对广大在家众主要宣说的人天乘法,虽然强调三皈五戒、业报因果,却忽略了佛法指导人们弃恶修善、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处世、伦理道德等等过好世俗生活的具体内容,认为这是与解脱无关的世法。因此不是大众不接受,而是需要我们把教理向世俗社会作广泛的延伸覆盖,使一切资生事业皆有法可依。通俗弘法是主动走进人群中的普及,就要摸准吃透大众的心理需求、起点层次,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经上讲佛菩萨度众生,皆以善巧满足合理正求为入手,此乃真正慈悲处;末法时期,更无法以修解脱为目标的出家众、以研究经论哲理为业的学者、以立志出三界离六道的资深行人的标准来考量,通俗弘法将面对的,大多是对佛教存在偏见、充满种种习气和欲望的普通人,甚至是社会风险的潜在制造者。当年佛说《地藏经》时,到最后是大量的嘱累,就是知道后世众生很难生起大信心,佛的酬唱、放光、赞叹等等,也是让人巩固信心,得到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演化,尤其是人间佛教的兴起,居士在弘法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若有正信居士发心承担弘法大计,无论能力大小,都为佛教和民众之幸,切忌居高临下地认为弘法者混同了佛法与世法、助长学佛功利心等。慧能大师有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在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旨在提醒后世学人需破除执着,去除相对观念,不落两边,方能显露自心本性,若一念执着,则解脱危矣。对于唯求人天乐、暂不能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的大众,佛教他以人天乘法,以正法获得所求,积集趋于上乘道的资粮,以现世做个幸福安乐的好人,死后再生于人道乃至生于欲、色、无色界天而享长寿安乐为果证,故人天乘法正是佛针对大众境界,普化大众的方便教法之一。
佛教本先发达人间,却并不强求人人即刻都发出离心、菩提心,而是五乘渐进,先重利乐人生、安宁社会,先作好人、善人,然后才谈得上出离生死、解脱成佛。社会需要佛法的精神动力,而佛法的教育有如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中上根之人毕竟罕见,通俗弘法若不以大量的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等侧重安乐世间的教法为牢固地基,同时提供简捷有效的具体方法先救急于水火,必将与社会需求、民众生活脱节。故在家众当以立身尽责的人天乘为先,后在求解脱同时行菩萨道;反之,大乘行人也需以人天乘为基础,一个内心充满嫉妒、愤恨、怀疑等邪见的人,学会再好再多的知识,犹如在毒罐里装入了甘露,终是无法真正利益众生的。
高境界、究竟利益、发宏誓愿,对具备向上能力者应该鼓励,但对信心、功力浅薄的初学之人一味强调无有益处。我们常见一些人口头上愿力确实很大,动不动就说学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才算如法,愿入恶道、地狱,生生世世留于恶世救苦众生等等,可叹其空有悲心而无实智,应好好思量,自身尚是薄地凡夫,处于因地学习阶段,故大智度论云:“未断惑众生,发愿留于娑婆度众生,犹如一只破漏之船,想运载一个人登于彼岸,无有是处。”从理论上讲佛和我等平等无二,甚至当下就能成佛,但一个凡夫成佛却需几大阿僧祗劫,因此修行人切忌空喊口号。
用平民化的白话宣说佛法古已有之,这一整套丛书为初阶大众日后学习完整经典作了基本知识点的认识性铺垫,大量要点理解经过与生活实例的结合,由意境幽深、晦涩曲折变成了人人可以接受的直观理解,可行可验,有证有果,有些阐述虽则浅显,但一个普通人如能掌握已属不易。作者在书中的理念,持戒、修善、参禅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佛道本在人间,本在人心,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见,倘以最基础的世间正见起步,将智慧逐步圆满,自然事事无碍,与道契合。《白话佛法》这种由低及高,不断让人在触手可及的成功实践中坚固信心和获得源源不断动力的教法,为终日奔命于衣食住行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以佛法浸润生活的易行之道。
佛法层次丰富,内容广博,理论深奥,思维也较为特别,故表达语言上的大众化和理念、实践的世俗运用可以弥补现代人这方面能力的不足,尤其是流传甚广的观世音菩萨思想和信仰中关于社会性的一面,更是千百年来中外各文化、宗教大体一致的追求,这些思想本身不但与南传、藏传有大量交叉,也是各大宗教所提倡。实践证明,在全世界大多数人都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教信仰的今天,作为文化维度上的宗教,越是平民化、草根化,越是与今生、此岸关联,就越能突破精英阶层传播范围的局限,吸引跨种族、跨文化、跨宗教人群的倾听理解,这也不难理解通俗弘法在国际上广受欢迎的原因。
佛教自形成起向世界各地传播,两千余年里依据文化、民族、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不断流变,各宗理论、弘传手段都已与原始佛教有了较大区别,但核心不变,目标不变。不过无容置疑的是,其对社会的普遍教化,依然以强调五戒十善的人天乘法为重点,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因此我们需重新正确认识人天乘法的作用。
弘扬人天乘法,常被视为世间外道,殊不知佛法本来就包括共外道与不共外道、世间与出世间二法,世间法为出世间法的基址,都被包摄于一乘之内,离了世间法、共外道法,佛法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与出家众不同,在家众修行之首要,就是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误解的人天乘法,在此基础上,一部分人才有向上胜进的可能。至于接引众生的某些特殊手段,应看其发心是否教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教法本身千变万化,当头棒喝、挥刀断指、夹门断腿等不可思议之举,其实和循循善诱一样,都是促人开悟方法而已。慧能创立禅学,大量吸收儒道思想,至今五宗不绝;印师竭力推荐《太上感应篇》,让无数蒙昧之人渐生敬畏;地藏菩萨开示《占察经》,先讲占察木轮相法和忏法,后讲一实境界无上妙法,让人明白命运原理,对佛法升起极大信心。
一套佛法通俗读本令人深思,书中强调先消孽障、培植福报,再启发智慧,发菩提心,在利他度人中完成自利自度的过程,颇合普通人身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家修学条件极其有限,一个孽障缠身、苦恼相逼的人不先增福德,得遂顺,凭空发利众大愿恐怕难上加难,即使真发心也阻碍重重,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老老实实,一步步从最基本的修正命运、现世安乐做起,同时逐步纠正身心,闻思修慧,将“破漏之船”修得日益坚固,此时事半功倍,皆大欢喜。
佛法的根本精神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乘百法明门论》列举了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等11种善行,和贪、瞋、痴、慢、疑等六种根本烦恼及派生的20种随烦恼,但从狭义上讲则重在五戒十善,堪称人类道德规范的共同准则。于当今社会而言,以人天乘法净化人心世风,化解沉疴流弊尤为重要,佛世时广大在家众当受此教化,今更应如此,从这点讲,通俗弘法的前景十分光明。
佛法确以出世为旨归,培养精英,但更多的是惠及大众,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太虚大师对佛法普及性弘扬的真知灼见。他认为,在家众与出家众是相辅相行的,要振兴佛教,使佛教在社会上得到支持和普及,则必需“都摄乎正信佛教之在俗士女而后圆满。”并在《佛教人乘正法论》一文中提出,要以佛教的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众学佛的根本,使佛教道德深入社会人心,而有益于社会风尚的改善,当年大师曾鼎力支持信众组织正信会,并专门为在家众讲解如何依照佛教戒律来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
今天看来,这一优良传统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发掘。从传统宗派佛教到人间佛教,从随缘度化到主动普及,从重哲理到重实践,从改善生命为主到改善人间,佛教每一次当机的演变都展现了自身常新的生命力,如何为大众提供接受程度较高的普及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值得僧俗二众、有识之士去探索,通俗弘法之路也必然越走越宽,开创出一番新气象、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