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和功德
功德是消业障、提境界、出轮回的资粮,学佛人看到别人做善事,出口赞叹就是”功德无量!”有时自己行了善,也觉得是积累了功德,但许多时候我们做的其实不是功德,只是福德。功德的来源有很大讲究,在《白话佛法》中师父有详尽的解释和例举,总结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对象,二是心态。
其一,众生就是功德的来源。《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菩萨圆满的福德和功德都从众生中来,离开众生,决没有成就的可能。因此师父一再引导我们发大悲心、菩提心,不能做只顾自己念经、只顾小家平安的自了汉,要积极走入众生,发心行大乘道为众分忧,为众解苦。
佛门慈悲为怀,方便为本,方便是什么?恒顺众生,利乐大众。假如空有一颗慈悲心,却天天只顾小我小家,远离需要帮助的众生,慈悲就没有了对象,方便也没了用处,有发心而无实际行动,福德从何而来?再者,服务众生就是在磨砺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众生就是镜子和磨刀石,只有在随顺众生和同事同行中,才能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的无明习气。假如远离众生,习气障碍就无法逐步除去,没有机会锻炼心地上的清静功夫,功德从何而来?
从另一层面讲,慈悲心也是培养出来的,没有付诸于行动,只是一种怜悯心,谈不上真慈悲。只有主动到大众中去服务锻炼,接触各种各样人群的苦难和需求,心量胸襟才会越来越大,承受能力、慈悲程度、境界水平才会越来越高,本性道德才会日益显现,离佛道就越来越近。所以利益众生,其实就是成就自身,得到的福德和功德也无量无边。
“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如果做自了汉,即使修成了二乘圣者,也会担心受到对境的污染,何况是初学之人。我们既然在家修行,就不能脱离社会与众生,如果学佛了反而只顾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即使日日虔诚供佛诵经,对众生却不肯付出一分,这样的修学带着强烈的功利,只是在每天增长我执我慢、分别无明,轮回的根本日益坚固,这样的心量与佛背道而驰,何时能出三界六道?修行闭门造车,犹如温室的花朵不堪风雨,而随顺众生,道心才能如火中生莲般坚弥。
其二,清净心是功德生起的根本。佛经上讲,清净心植众德本,意为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从清静心中才能生起,哪怕世间的好人好事,也要不求回报才能被人长久称颂,若是心怀算计牟利,早晚被人识破唾弃。
记得师父说过一句话,做事想着有功德,其实就是没功德。现实中,我们经常会不自主地用人间的方法去衡量,放生功德大还是印经大?念这部经功德大还是那部经大?殊不知功德是根本无法量化的,心有多清净,功德就有多大。梁武帝建寺造庙、布施金钱无数,达摩祖师却告诉他”了无功德”,只有福德,因为时时将善事放在心中、挂在嘴上,其发心还是有求的–求功德。
我们辛苦做了许多自以为的功德,之所以大部分成了福德,也是因为心不清静,多少夹杂着求这求那的私欲。初学者入佛门不免带着种种现实企盼,求功德的心态也是必经之路,只有在长期的修学中慢慢淡化功利追求,为众生的心量逐步扩大,境界才能达到师父要求的那样:事中无心,心中无事,无欲无为、自然任运地行善,无一丝对善行的执著挂碍,无一个利益回报的念头,这种清静无染、湛然空寂的心,本身已经具足了遍及虚空法界的广大功德。
佛法从高境界讲,一切为自己的都是恶,毫不利己、只利众生的才是善,因为真正的功德首先是对执著的破除,而福德是轮回的羁绊。当然,学佛并非让我们忽视福德的培植,福德是修道第一资粮,在家人必须养家糊口,出家人也需福德,否则连衣食都成问题,修行就好比空中阁楼。学佛人可以拥有福德,但不能止步于福德,将福德作为修道资粮而不是世俗享受,将福德转为功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功德生起的对境是众生,基础是清净心,在随顺众生中修出清净心,也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大众。当功德生起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心中的五毒逐渐减少,定力不断增强,智慧日益清明,慈悲广大增长,利众持续深入,因此功德中,本身已经具足了无量的福德,二者互相增上,帮助我们在证悟佛法的路上如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