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对善法的执著
今天与大家讨论”执著”这个问题时,有同修对发愿行若干件善事、放生多少等愿力有些不解,觉得佛法不是让我们破除对任何事物的执著吗?只要时时心存善念,行善、放生是否也要随缘而为,不必执著于数量和形式呢?这个问题可以从长期以来的开示中得到答案。
师父在针对起信、初信、深信、坚信这几个层面,讲过对善法应有的态度,从认识恶行、纠正恶行开始,到有意积德行善,再到广行善法、广结善缘,直至行善而不执于善,清静圆满。不执于善是凡人行善法的最高境界,但从入门到自在解脱,一定有个很长的过程,这是师父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并非当下都能做到。在明心见性之前,对善法的执著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会越来越轻,如果现在先不执著于善,反而落入了对”不执著”的执著,对善法的热情会消退,教理境界和实修水平差了一大截,是对修行无益的。
第一,从信仰坚固程度上讲。初学之人的”信”是不坚固的,可能更谈不上”仰”。大部分人是有目的而学佛,身体不好、家庭经济等问题,人性的弱点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经中说众生”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刚得到点佛法的利益,问题解决了就不学了,而贪嗔痴的恶念却日日增长不断,这样的人实在太多。
佛菩萨行善事是自性流露,是不用发愿的,而人却需要,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足,妄心瞬息万变。假如没有愿力这个约束,我们的善行是随心所欲的,是没有保障的,可能做一件善事后马上又做了恶事。而愿力犹如护栏,至少让我们确立了阶段性的努力目标,不至于太偏离或堕落。另外,修行越往上走考验磨难越多,越难保持初心,并不是学佛时间越长信心越强,有时反而迷茫。
第二,从修行阶段上讲。理可顿悟,但事要渐修,无论是念经、行善,若是都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那就已经得到自在解脱了。但问题是,初学佛的人是一个做惯了恶事的凡夫,刚开始行善法,必然有一个约束甚至是强制性的断恶过程,就是师父以前打的比方:要骂人了,咬牙忍住;想偷东西了,马上走开。这也叫用精进的修法去对治本来会无限蔓延的恶业,如果不执著于这种精进,初学者就会很快堕落。
犹如我们读十几年书是为了运用知识,而不是书本,但一开始就把书本抛弃了,连知识也学不到。初步阶段,是《十善是慧命的根》等讲座中谈的舍离十恶、修行十善之法,是世间的善恶,必须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断恶行善来巩固成佛的善根,而用”不执著”为借口来回避应作的善行,无异于是继续造恶。出世间的善恶标准是佛法的观点,在后期的讲座中多有提到,在大小显密中各有不同,我们目前有希望做到的是生起相续的出离心、菩提心,并不断向空性无我、清静圆满的更高境界学习。
第三,从具体事理上讲,师父提醒我们,修善中会遇到烦恼,但遇到的每一种情况都应有智慧的取舍,随顺自身条件和众生缘分,善观因缘,不造恶业,不结恶缘,减少烦恼。比如有的同修想吃全素,但先生强烈反对,那可以先不讲信仰,多讲素食有利健康,多做美味素餐让他尝新;家人反对设佛台,可以先上心香、设卡片式小佛台等,维护环境和睦,保护众生慧命,坚守自己信仰,这就是随顺众生,也是一种慈悲的接引和度化。各方面修行条件具足当然更好,但外环境不成熟时,取核心而舍形式,就是执著与不执著的智慧平衡。
修行成就之前,我们一定会对善法有所追求,善法欲可以促进自利利他,帮助自己和众生走向解脱。包括修行人对待福报也一样,福报缺乏,修行一定阻碍重重,哪怕弘法度众也需要福报去摄受众生。所以我们修行先要消业障,积福德,闻思、观修才能逐渐深入。正如师父所言:懂得行善积德,就会增加你的智慧;当清静无碍时,进一步修善,常行善而不执著于善,直至无所住,没有一个挂碍在心中,自在解脱,看世间都是圆满清静。
佛法分五乘,修行分阶段。总之,修行境界越高,善恶标准越严越细致,对善法也从有为到无为,但这一切,每一个修行人都无法一步登天,都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