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佛陀的教育基础化和普及化
(澳洲华人佛教协会供稿)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以一生补处菩萨之身自兜率陀天降生娑婆,成为释迦族转轮圣王。因出城四游,目睹生老病死之苦忧和出家沙门的安详,遂夜离深宫修道六年,战胜魔女魔军侵扰,夜睹明星终成最正觉,并因梵天主献花恳请,应允住世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崇高伟大的生命品质。
佛陀是世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在人间示现成佛后,四十九年游行教化于恒河两岸,三转法轮,广弘妙法,有缘众生无不蒙受法益,无数人解脱生死,涌现了大量成就者,并在后世贤达的努力中形成了博宏精深的法教体系,成为全人类不朽精神的宝藏。
佛陀是全世界数亿人觉悟的导师和引路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其出家纪念日,二月十五是涅槃日。在这个值得崇敬与缅怀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作出由衷的期盼,相信佛陀的教诲能继续影响当代有缘众生的心灵,放下贪嗔痴的欲望,灭除一切痛苦根源,在这个充满着躁动烦恼、并不圆满的娑婆世界中,找回精神上安详宁静的极乐;以我们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佛陀慈悲平等、自他一体的思想,用尊重包容的心态去克服一切自私、狭隘、偏执与歧视,化解冲突矛盾,让人心变得祥和,让世界走向安定。
佛陀的教诲及传世经典活泼严密,深邃简洁,通过身份地位、根机因缘各异的修学者不同阶段的参悟来验证实相,获得果证,不仅为历代出家僧尼指明了修行之路,也为广大在家人的世俗生活提供了强大的道德规范和信仰支持,佛教的教义也逐渐成为人间和平正义的重要源头准则。
我们处于一个佛教对东西方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科学的昌明、民智的开启,佛教也日益远离神秘,显示出认识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本来面目。伟大的佛陀是自觉者,更是觉他者,佛在人间的一切示现,都在激励众生能够以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发掘与佛一样的本性,走上与佛一样的涅槃自由之路,成就与佛一样的无上圆满觉悟。
虽然佛已入寂灭,但佛法的戒律、经典和八万四千法门依然为众生提供了适合的解脱之道。佛法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的物欲、竞争、压抑、战争等精神伤害和痛苦远超于佛世,因此人们更容易直观地体悟生命的苦空无常,更能生起出离心。从这层意义上说,人间的确是末法时期的修行宝地,现代人们因剧苦而闻法的福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佛世;而世道人心的净化,需要四众弟子同发宏誓愿,持之以恒地身体力行,将佛陀的教育尽可能契机地广泽众生。
虽然佛法的修证根本是出离三界,了脱生死,所要觉悟的对象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三界一切有为法,但从人间立场上说,已经获得了殊胜难得的人身,正是每一个人改变当下、自主未来生命升沉的难得机会,这也正是通俗弘法的殊胜意义和作用所在,而契合社会理想和世俗生活的起点,就是佛所宣说的人天正法。
佛在《解深密经》中,将一生教法归为由浅及深的三个层次,即初时、二时、三时,在初时教法最具代表性的《阿含经》中,反应出佛对人天正法相当重视,是对广大在家信众主要宣说的法教,不仅有三皈五戒,业报因果,弃恶修善,更有如何合理谋生求财、善亲交友、夫妻之道等法,堪称身为人类必应具备的品格之集成,至少能关闭堕落恶趣之门。若以善恶因果为正见,以五戒等为正行,个人能得现法安乐,社会减少争斗冲突,祥和安定;若能继续进修十善,则能获得更胜安乐,成就超群人格,人间呈现一派净土。这一切,皆是当代中外社会道德准则共同亟需达成的目标,因此通俗弘法无论在佛世、现在或将来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法华经》中有一譬喻,一座宅院燃起熊熊大火,但孩子们却仍在屋里玩得不亦乐乎,对父母的拼命呼喊无动于衷,于是父母用三辆漂亮的羊车、鹿车和牛车将孩子们引出屋外,终于离开了火宅。经中的父母就是佛陀,孩子是三界众生,三驾车即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解脱法门。当今时代,通俗弘法的基本对象是中外普通民众,具备解脱、大乘根器的只在极少数,因此自佛陀针对普罗大众的人天乘法起步,在完善人格、利益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信心,闻法修持,启发智慧,无疑是契合社会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修证阶梯。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以慈悲胸怀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不同的教化说法惠及四姓人等,上至国王王子、宰辅长者,下至贩夫走卒乃至妓女强盗,度化频婆娑罗王、耶舍王子、最胜长者,杀人如麻的央掘摩罗、除粪人尼提、五百强盗、淫女莲花,慑服毗沙恶鬼,种种善巧权变,法泽覆被各类当机。
从普度众生的意义而言,大乘佛法的主体是各阶层的广大在家人,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以通俗弘法的形式去引导最广泛的人们来认识佛法,以积极的心行投身于教法的实践中时,才是大乘真正兴盛的标志。
回顾世界弘法走过的十年,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宗旨和实践方法普适于中外社会形态,从解决内心痛苦到改善外在环境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依赖于任何偶然与神秘,这一切与现代人们高扬的人本精神十分相契,而佛法的教育范围涵盖一切人类社会身心活动,有广泛联结于哲学、心理、环保、人际、国家、种族关系正常化等领域。
不同的宗教,虽然契合众生的角度、层次有所区别,但基本教谕与主旨精神基本相同,对并不信奉佛教的人们而言,信仰和文化的差异不能阻碍人类良知与善心的传播,因而佛陀的教诲同样能得到上至精英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的理解和赞同。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俗弘法关于如何处理自他关系、身心关系、关爱众生、尊重生命、消弭纷争等圣教理论和实践方法,在指引广大初学信众如法修行、正道生活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让远离中华文化环境的华人侨胞、国际友人也能感受佛陀深湛智慧的魅力。
回顾佛陀人天三界敬仰的一生,我们得到许多深思和启示。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唯一的武器是般若智慧的利剑,唯一的敌人是人类自身的贪嗔痴,佛陀的教诲给了我们实现自由幸福、和平安宁的工具,一是揭开人类痛苦根源的实际而精辟的理论分析,二是道德与精神上循序渐进的修持。
佛的化身虽已离开,但法身长住。两千五百年来,佛的教法通过法藏流传后世,佛的证法开显无量法门。佛陀告诉我们,战胜千人千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人民、国家、信仰之间的和平,来自于每个人内心的安详与友善,在迫切需要人心与世界和平的今天,需要更多的菩萨行人发深誓愿,主动走入众生之中,以契理契机的普及工作度化有缘,种下宝贵善根,延续圣教的人间光芒。
佛法对世间的普度,并不在于有多少人最终能皈依佛门,证入圣流,而是将最基本的教义和道德在人们的心中埋下慈悲善良的和平种子,使守五戒,行十善,懂因果,重生命等观念成为最广大人群的自觉实践,使每个人具有慈悲为怀、人伤我痛的悲悯心,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纠正与生俱来的自私暴戾、分别对立、掠夺占有、仇视报复等等不善心理,去包容宽恕亲人、朋友、他人、乃至对手、仇敌,最终趋向消弭刀兵,重光和平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