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最怕一个”漏”字
共修《白话佛法》第一册41篇《融化佛法 贯通开悟》,我们如何学习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深广宏愿?如何锻炼佛菩萨一般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的胸襟气度?在生活中又如何从点滴做起?这次开示为我们指出了初步的实践之路。
师父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学佛学法要一个”融”字,关心众生疾苦,人伤我痛是学佛人应有的心量,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对众生起大悲心是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来源,用佛法的理念来指导一切行为,我们才能与佛心越来越近。而一个拥有广阔无碍心胸的人,才能感受到佛菩萨慈悲的光芒,并与自己心中的佛性相应,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智慧、慈悲的祥和之光,去温暖众生,也成就自己。当我们消除旧业,智慧、功德日益充盈时,就有希望在人间成为一个精神和肉体纯净、一举一动都有益于众生的人间菩萨。
这篇开示指出了一个事实:人身都有漏。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是因为他们已经证得漏尽通,细小的善行都能得到全部功德。而我们刚入佛门,身上还带着前几十年深重的业力习气,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间造业不断,无法达到随顺真如、放下外缘的境界,这里起一点怀疑、那里生一点傲慢,一边修一边漏,因此我们修的一切善法,其实严格讲起来都属于有漏。但从初学者的层面上,努力改变习气、清静三业,就能最大程度上堵住功德流失的漏洞。
“漏”分身漏和心漏,师父曾在另一篇开开示中有更详尽的解说,心中想不开,放不下,烦恼重重,语言行为上做有违佛理佛法的事情等,凡是守不住自己的心,一切功德都会有漏,而漏就发生在习气最重的地方。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大家相约去放生,发心让刀下的众生脱离死亡畏怖,是三施俱全的功德,但一路上嘻嘻哈哈不断,功德有漏;千里迢迢去参加法会,却在观音堂里、会场里家长里短,又漏了护持佛法的功德;嘴上、心里挑剔法会提供的免费素食不合胃口,又有漏;领一瓶饮水喝几口就随手丢弃,抱怨义工服务不周、结缘法宝排队太长,又有漏;印经书、法布施时想着自己能有多少回报,又有漏,这些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时间一长,好不容易积的功德就漏失很多。
因为境界不够,我们哪怕发心做了一点功德,也可能发心不纯净、过程缺少智慧、结果不圆满,相当部分变成了福德,如果再做些不如理如法的事情,福德又漏失了,最后功德、福报都损耗很大。身边有一些同修确实发心做了很长时间功德,但因为没有在内心和行为上守戒,漏得厉害,虽然福报不错,但遇到劫难时才发觉功德不足,根本无法抵挡业力,化解孽障,身心受到很大的痛苦,因此学佛人最怕的就是不知不觉中的一个”漏”字,出世的功德化为短短一世的福报,是何等可惜。
师父曾提醒过,守戒就是堵住功德福德流失的漏洞,我们应向勤修精进的法师学习,戒律守得越细越好。比丘具足戒250条,比丘尼348条,具体细化,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尼戒更重,广则无量,连一个细小的念头、无人所见处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都在戒律规范下,光凭这点,有勇气为众生解脱而出家之人,就是我等凡夫仰视的大丈夫!
而在家人绝大多数只有条件守五戒,但我们也应尽力做到师父开示的那样,先做到生活中非礼无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事不抱怨,多看正能量的一面,处处宽容原谅他人,不作攀援执著的妄想。随着修学的深入,从多思少说到不思不说直至无思无说,境界也从小我提升到无我时,我们就彻底关闭了堕落之门,朝着圣者的境界天天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