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忍辱绝不是不分是非
大乘佛教讲修菩萨道有六种成就的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修持是循序渐进的,而且里面全部包含着智慧,例如布施波罗蜜,若没有智慧,就是普通的布施,所以般若是前五度的总纲。
上周六一起共修了关于”忍辱”的话题,找了好几篇《白话佛法》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开示,很有启发。如法的布施可以增长福德,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也不看金钱多少,出力出主意等均可;有了布施带来的福报,持戒才会顺利,如果外环境一塌糊涂,饭也吃不上,持戒就很难;持戒了,与人争执嗔恨少了,管住了心念和行为,就开始修忍辱;忍辱之后精进的方向就正确;对外不住相,对内不住心,不随环境大起大落,就是禅定;禅定功夫日深,清静心生起智慧,渐渐深入圆满的般若。
个人体会,忍辱是修行的转折点,忍辱之所以难修,是布施和持戒只关乎自己一方,但忍辱面对的是他人和环境、自心的变化,这种考验往往突然来临,境界高低,就看当下瞬间的反应。而忍辱又是功德和福德、大乘与小乘、世间与出世的分水岭之一,一个不能忍辱的人,少了心地上的修证功夫,即使发心做了功德,也容易成为有漏的世间福德;没有包容众生过失的广阔胸怀,自利尚且欠缺,利他的能力一定有限;不能很好控制心念的人,还是世间凡夫,离出世的清静平等觉悟相差太远。所以修忍辱对转凡成圣至关重要。
但我们修忍辱时,经常会有一种认识,是不是佛法讲的忍辱有点是非不分,遇到任何事情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呢?其实理解错了,不符合大乘精神。
从这几篇开示里可以看到,烦恼的根源在于内心,忍辱的种类分三种:忍耐人为的加害怨憎、安受外环境的磨难、认清诸法虚幻本质;忍辱的层次分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而最高的境界是不忍,无生法忍,即通达不生不灭的实相真理而不动。
佛法的忍辱不是叫人打碎牙往肚里咽,那样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新闻里经常看到有人受了冤屈无处可诉,压抑时间久了疯狂报复,落得个两败俱伤。忍辱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是懂因果和起慈悲后放下执著,化解业障恶缘的修行,所以无奈的生忍之后一定要仰仗佛力来化解,否则非常痛苦。忍辱是个过程,能证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
人之所以要忍辱,是因为有强大的我执,忍辱就是对治,但具体情况不同处理。如果别人针对的仅仅是我个人,那就要从因果上去认识,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如果没有,可能是宿世的恶缘?世上没有单方面的恩怨,总之一定与自己有关,先定下来,不必争锋相对,再想办法化解。即使自己没有过错,是对方无明造的新业,那也是他自己的因果,不必去理睬,就如寒山问,世人欺我辱我,谤我轻我应如何?拾得答曰,忍他敬他由他,过几年你且看他!不接恶缘,也是对他人的慈悲,免得他造更大的业,智慧之人才有慈悲,慈悲是化解一切怨恨的良方。别人伤害自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消业障、修忍辱的功德,但要看具体情况和程度。忍辱是得理让人三分,有原则分寸的,不是任人欺辱,如果太过分,寻求世间律法的干预还是必要的,否则纵容也是罪过。
如果对方伤天害理,损害了大众的利益,真正的忍辱是先考虑众生的周全,而不是消极避让。以前外敌入侵的年代,佛门僧尼随份尽力,涌现出大量亲身参战、救护伤病、募捐赈灾、筹集物资、祈福追荐的义举,为救大众而断恶性众生继续造业,是真正的慈悲,发心不同,果报迥异。面对民族危难、歹徒恃强凌弱,忍气吞声,这不叫忍辱,如果没有良心公义,哪有成佛的大乘根基?假如有人毁谤三宝,宣扬邪见恶行,有能力而不站出来制止,反以忍辱为借口掩盖懦弱和自私,就不是合格的学佛人,因为学佛不是只为自己,更为众生解脱。当然,护法也不是蛮干硬上,而是如理如法发心,观机圆融行事,既护持正见和大众慧命,又留给对方省悟和改过的余地,否则就又失却了慈悲。
因此,忍辱是解脱的前提,是利众的法器,修忍辱不是让我们不分是非、退缩避让,而是智慧的观察、放下,同时积极承担、精进,做到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在明因果实相的前提下,对自我能安然忍辱,淡然面对一切毁谤伤害和赞叹称颂,对三宝、对众生能行大无畏的护持,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