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法利生为修行,做众生的义工
弘法利生是如来家务。《维摩诘经》里强调,菩萨行人要常做众生的不请之友,佛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先作得众生马牛,才谈得上如何成就,菩萨行人欲普度众生,必须先与众生结缘,要甘心作众生的义工。二十年来在海外弘法的经历,法喜与艰辛不可细说,一路走来的磨难和收获,也远非一般人能够想象。
既是众生义工,就要悉知众生之苦,主动欢喜提供帮助。佛法第一要解决的是“苦”的问题,人们必须先解决现实中的苦,再转变对苦的态度,才能真正离苦得乐。因此慈善与弘法是佛协的两大任务,先帮助弱势群体和三灾严重地区的燃眉之急,进一步让人觉知生命真相,截断苦报的根源,前者是方便,后者是究竟。这就要我们学观世音菩萨的悲智双运,首先以世俗人的身份去发现和感受众生承受的种种现实困顿、欲望诱惑、迷茫纠结,而一切束缚身心之苦,现代中外人等大体相同。长期来,我们以正法喜乐给众生带来利益,同时也感恩众生给了我们殊胜难得的修福和修慧机会,逐步充盈修行路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因地中福慧双修,果位上才能福慧庄严。
“义工”一词,大致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基于道义、良知、同情和责任,意为自愿付出时间精力、财力、心智去不计报酬地利他,为改善社会和他人福祉而服务,令大众赞叹不已。
若论为众生做义工最长久最彻底的,应是十方法界诸佛菩萨,在因地历劫发心行愿,在果地依然以法身度化。佛陀在人间成道后,为众生做了四十九年义工,云游四方,安居结束就带领弟子走入苦难人群布教,如世间良医,为人们随机说法,化解苦痛,堪称义工的祖师。
观世音菩萨以十四种无畏、无作妙力和三十二应救度众生;文殊菩萨以金刚宝剑断众生烦恼,以师子吼震醒沉迷;地藏菩萨发愿救度一切罪苦尤其是地狱众生;普贤菩萨守护虔诚众生延命益寿、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维摩居士、胜鬘夫人等等都给众生带来无量的智慧、福利和光明。佛菩萨如此无有疲 厌,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修行的我们又如何能有丝毫懈怠?
中国是佛教第二故乡,海外大相径庭的信仰环境、文化背景、信众基础,都需要我们抛开固有思维和传统做法,去一一深入发心研究,从语言转换、道场安排、讲经方式等等都必须依据当地的综合条件、大众的实际生活烦恼、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华文听读能力来善巧变化,讲经内容和形式都需考虑到华人群体的原生信仰感情,由浅及深,五乘渐进。华人华裔经过数代的奋斗,在海外落地生根不易,虽然受家庭、宗族的文化影响,但毕竟已经逐渐淡化。
由于特殊的生存心理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信仰状态混杂、功利性较强的现状,不过却在现实社会中却产生了极为有效的凝聚和融合力,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特性和信仰的边界因之而长期确立,所以旁人不必去苛求和试图改变。佛法的精神是平等普度,有教无类,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方式,令人信受佛教的是作为弘法者的我们,那就不妨先落实大众普遍关心的、欢喜的教法,比方说如何修得福德圆满、资财具足、眷属平安、人生喜乐。
佛教讲究实际,重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历代在核心不变的基础上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无量法门,不分地域人种、贫富贵贱、信与不信,都能从内心的修持和观察改善中找到一种获得高级智慧的方式,使自己在任何条件下更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世间如此珍贵的明珠宝藏,在缺乏中国文化浸润环境基础的海外,能主动问津的人却少之又少。
华人在海外,绝大多数仍处于生存奋斗创业阶段,身心压力巨大,亟需精神和心理上的缓释和依靠,而以精研心灵、擅长治心著称的佛教,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种解脱人生诸苦的宗教性体验。我们就应学习佛菩萨的义工精神,主动走入人群,为他们送上佛法的清凉,教会他们掌握转变环境和内心烦苦的方法。
佛经上说心有大力,强调如实认识自心是认识世界的第一要务,若制服、主导自心,便能制服世间一切,得大自在。佛当年说法,并非只讲高深大道理,而是形式活泼,大量运用故事来启发众生智慧,十二分教中的本生和譬喻即是。这种以事喻经的方式给了我们相当大的启发和借鉴,相比单纯的讲解经义,在今天更能能够受到人们欢迎和理解,任何人只要愿意信受,能依佛所教,落实到一言一行、一个念头上,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受用利益。
现代人尤其是华人,对佛法“解”的能力确实相对差些,那我们不妨尽量采用大家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来解释。在海外做事重视实效,不必好高骛远,现实是什么情况,我们就讲什么样的法。当机说法,应病予药,给大众欢喜和需要的一切,才是我们作为众生义工的职责。
西方许多社会政要名流有的本身就是佛教徒,或是非常赞同佛教的观点,许多在各界影响力大、学术科研等社会贡献突出的人,就是虔诚的佛门弟子,为我们的海外弘法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年来,佛教文化性和社会性比宗教性、神圣性的一面更能得到西方社会的理解和欢迎,在他们眼里,中国佛教非常理智先进,但又过于神秘和复杂。他们所赞叹接受的,倒不是七十二品、八十性妄之类精密的治心识心方法和理论归纳,这有点勉为其难,而是佛教讲究亲身体验实证的态度和开放宽容、慈悲利他的精神,这和他们崇尚的功利主义和质疑权威的态度有所契合。同时,佛教基本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在西方惯有思维方式里,就是发现、研究、实验、解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模式可以无限复制,能够解决无数人的现实问题,脱离众苦。所以,佛教的方法其实和科学方法在一定层面上非常相似,引发西方社会的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佛陀正法对世间的帮助和教化,过去、现在、未来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佛当年对普罗大众的法教,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依然有着极强的接受性和生命力,依正法生活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不变的真理。
幸运生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相比佛菩萨当年在人间的经历和祖德大师受的艰苦,我们今天做弘法事业有了较为轻松和便捷的条件,更应效佛愿行,以义工的心态主动接近大众,为众生解除苦难的同时不断磨练成就自己。
弘法只是一种方法,而佛法帮助社会是一个如何让人欢喜有效地去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永远当大众义工的根本,凡众生欢喜之事,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尽力去做;凡佛欢喜之事,也同样精进去行。如此,佛欢喜,众生亦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