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照耀一个民族与国家奋斗之路的精神火炬,是社会和每一个公民达成共识、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动力。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再强大,如果没有更强的精神力量支撑,终将失之于一盘散沙。因此,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经济文化是实力,而信仰是核心,是向着更高的文明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高尚的个人道德,是重建大国国民信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全体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建立起崭新的中华文明信仰系统。因此,建立与世界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崇高国民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和成功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国民铸魂工程,其实践主体是公民个人,实践基础是个人道德准则,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个人道德基础,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风尚,更无法实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信仰从来不曾,也不可能脱离道德伦理而独立存在。在相当程度上,信仰与道德一体相融,离开道德,信仰无以落实;离开信仰,道德无所寄托。没有道德的底线保障,任何法律、制度都可能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瓦解,任何美好的愿景也会被群体的贪欲所污染。社会需要以法诛恶,但更需要以德劝善。只有将塑造内心世界的个人道德建设和完善法制政令结合起来,才能建立社会的强大精神防线,保障其健康发展;个人层面的共同道德追求才能最终汇聚升华为国家层面的公认信仰。
二、融入社会实践,解决人心问题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存世之本
近代以来,从欧阳竟无居士的“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之必需“,到赵朴初会长的“勤学五明,弘范三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说,大德先贤们的理论无不彰显着时代的精神底蕴与风采,也阐发着一个真理:佛法的生命在于深入了解社会、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国家利益。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国家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军事强大,辉煌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然而,狂热年代自毁长城式的破坏,以传统道德为历史糟粕,视佛法教义为封建余孽的极端化思维仍在发挥惯性作用,加之商品经济拜金狂潮的冲击,造成一部分人道德底线沦落之殇,它产生的各种令人发指、匪夷所思的乱象,对社会的内耗式伤害甚至超过任何一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和重创。这一沉疴像毒瘤一般如影随形地吞噬着社会的健康肌体,使改革成果大打折扣。
而今,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更面临着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利益诉求多样化复杂化,各种观点迥异的思潮纷纷出现,整体焦虑现象弥漫,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有人困惑于活着的意义,有人纠结于贫富差距,有人愤懑于身份地位,有人悲叹于生活压力,这一切对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
在这种现状下,传统文化中诸多关于人格成长完善、身心和谐健康、道德智慧提升方面的内容,可以极大地补充和丰富政治层面的宣传教育效果。但是,佛教理论体系庞大,浩瀚高深,其教义内涵也有不同的传承,因此绝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和信心通过研习而受益,造成普通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以交换的心态祈求佛祖保佑,并要求能够马上兑现;同样,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留有封建烙印的过时愚昧内容,让世人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因此,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佛教理论和道德伦理的需求与供应二元化问题。唯有阐扬佛学文化中对生命的崇敬、对终极自我转化的奉献,使其神圣性的内核和世俗性的外显达到最佳结合;对传统道德有选择地扬弃继承,坚守精义、摒弃落后,使其外延更具适应和包容,才能与时代相适应,并最终融入个人的自觉意识,主动淡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风起青萍之末便可见微识著;面对各种诱惑心有砥石、坚守底线;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源自本性的正确取舍,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白话佛法是大乘智慧在时代背景下的自我发展和全新阐扬
立个人之德,是决定国民信仰最终能否确立的关键,而掌握佛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实践智慧,并提升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佛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心的教育,将传统理论广泛用于化世导俗,是在新时代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白话佛法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宣讲,深受海内外民众欢迎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将佛法的终极关怀与人的精神渴望进行高度契合,近距离回应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最本质、最人性的向善道德诉求,突出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佛法对精神抚慰、人心净化、智慧启迪方面的作用。
同时,它充分汲取了传统佛教伦理中的因果报应,去恶从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等准则,以及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世俗社会伦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时遵循以义制利的原则,在工作生活中恪守敦伦尽份的规范,建立公平、公正的健康心态,实现人们心灵的逐步净化,真正体现了佛法立足社会、顺应时机、利民利生的慈悲教化本怀,达成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佛曰:“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解万年愚。”以般若智慧对社会公众进行教化并非易事,唯有对大量经典的掌握和对历代智者思想的理解,才能深入经藏,浅出其意;也唯有浅出,方能继续深入。白话佛法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人心内化的体现,也是将其生活化的反映。从实际效果来看,它并非让学习者都成为虔诚的宗教徒,而是把佛法中适用于现代的深奥教义和民族传统美德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人人能懂的语言展现出来,培养人最基本的敬畏心、恻隐心、辞让心,从停造恶因,免受恶果开始,再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互尊和谐,直至依根器渐次深入,终发菩提心了脱生死。
对普通民众而言,它宣扬克己为人、真诚理解、宽容奉献、正直无私等价值取向,以佛法教育的神圣性、精神性和文化性,让人在生活的体验中提升生命价值,不断强化践行道德原则的动机,铸造天理良心,提供安身立命之处,求得心理平衡,进而提升精神境界;对修行特出者而言,在人生改善之余,能依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佛果;对社会而言,则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矛盾消融和解毒机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
朱熹说过:为学之宝,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正是白话佛法深入浅出式的广泛弘化,使无数人在内心认同的基础上欣然接受了这种适用于大众的修行方法,并在浅显的生活中、平凡的事相里修持甚深微妙之法,进而断恶向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真假、善恶面前洞若观火,理智抉择;在利益诱惑面前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在这一层面上,白话佛法又解决了传统修行方法和生活脱节的问题。
四、以广泛教化润人之德,为建立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道德伦理补充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白话佛法继承大乘基本教义和伦理德目,以及积极向上的民族美德,总结出许多启人心智、润人心田的人生智慧,其中相当部分内容又与家庭生活、个人行为密切相关,如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个人之德的具体落实之道,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息息相通,更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人们将为人处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道德理念知行合一,教育人们从自身小事做起,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守护者和行动者,而不是指手画脚、消极旁观,等待道德环境优化后坐享其成。
在指引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又产生了道德榜样辐射和引申的社会效果。《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深刻阐述了欲成大器先修小德的真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学佛人良好的个人品德,足以形成穷而不馁,富而不奢的高尚家风,和对人生最贴切、最直接、最深刻、最长久的影响,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社会层面,学佛人秉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理念,可以用自己的善行来激活社会人群的善念,以一个人的义举来激起一个群体的效仿。每个人的一点向善道德之光将汇聚成巨大的正能量,足以辐射他人,激励大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它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最终生发成为热爱中华民族,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强大社会主义道德力量,以人性的升华对民族凝聚、文明拓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运用大乘佛法的般若智慧,教人以理智之心来远离贪嗔痴的毒害;以开悟之心来面对人生的磨难与痛苦;用慈悲之心来无私付出,饶益有情;用积德修行来改变命运,做自己的主人;以高尚忘我的胸怀,广行人间菩萨之道,服务社会国家;阐扬佛法教义中有益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道德提升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补充国民信仰中的道德伦理基础,是白话佛法最根本的弘化理念和目的所在。
道德兴则民心齐,民心齐则国运昌。中华传统美德为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成为博大深邃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同时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人有向善之心,生命才能充实;国有向善力量,前景才能和谐美好。
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曾说过:“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只有驱散笼罩在道德之上的阴霾,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优秀国民精神和底蕴,共同的信仰才能真正显露出在挺起民族精神脊梁中的巨大作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将绽放出富强与文明的并蒂莲花。
二0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